close
缺牙時該植牙還是做假牙?為什麼植牙這麼貴?如果真想植牙,到底該怎麼選醫生?《康健》解析目前植牙市場三大亂象與陷阱...
為什麼植牙這麼貴?非植不可嗎?
銀行中階主管李春玲(化名)兩年前因為嚴重牙周病拔牙,為了解決缺牙問題,她決定植牙。憑著說可以「快速植牙、微創植牙」廣告文宣,她挑了一家外觀氣派、裝潢亮眼的診所,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牙齒問題,以免影響即將到來的升遷考試。醫生只花兩星期就完成植牙手術,春玲萬萬沒想到,才植入不到一個月,植體搖晃、牙齦發炎……因為感染太嚴重了,植入的6根植體必須全部移除,前前後後花了100萬元,「人財兩失」。
「無毒的家」健康生活專賣店總經理王康裕也曾遭受相同之痛。醫生沒有先處理他上顎後牙區垂直高度不足的問題,沒有先進行鼻竇增高術,就直接植入人工牙根,結果牙床因承受力不足,就像發生土石流,植體歪斜下滑、嚴重搖晃,咬合也出現問題,不容易清潔而讓他飽受牙齦疼痛、咀嚼困難、嚴重口臭的身心痛楚。
* * *
滿街的牙科診所招牌打著各種植牙廣告,例如「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全自動導引定位」、「採取最新的微創植牙技術、不痛不流血」,不僅讓人看得眼花撩亂,連價格也令人不解,從五、六萬到八、九萬,有些聲稱是頂級品質,一顆還高達25萬元。
「植牙市場現在是滿混亂的,」林口長庚牙科部副部主任、中華民國贋復牙科學會理事長沈裕福憂心嘆道,牙科已經是醫療美容的一部份了,一旦加入自費市場戰局,未來只會愈來愈亂。
在台灣,40歲以上超過九成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牙周病,如果沒及早治療,拖到最後會牙齒脫落或拔牙,而植牙在目前國際牙醫領域內堪稱主流療法,北醫口腔學院院長歐耿良就曾估計,台灣地區牙科患者對人工牙根需求量,一年高達20萬根。「大家都想搶下這塊大餅,」一位診所牙醫坦言醫界心態。
有些牙醫為了留住客戶,可以讓患者「砍價」,再從牙材、零件等不易察覺的地方把成本「吃」回來;還有牙醫為了說服患者以植牙取代傳統牙橋(固定假牙),在患者耳邊輕聲建議:「沒錢做?可以去小額貸款啊。」
不只價格亂,糾紛也不少。植牙技術在國外已有60年歷史,進入台灣也已經20年了,卻常常聽聞植牙失敗的案例,甚至打官司。根據台中市醫事法學會理事長林義城統計,植牙在牙科醫療糾紛中,多年來排名第一(約佔37%)。
三大混亂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植牙市場如此混亂,這些混亂又為民眾帶來哪些影響:
混亂原因一:削價競爭,搶食大餅
為了搶食植牙大餅,各種牙材廠牌陸續進入台灣市場。目前,光是植牙製造商全球就超過300家,開發出約600多種植牙系統,進入台灣的約有60多種系統,不論植體(人工牙根)或牙材(骨粉、骨釘、再生膜等),廠牌琳瑯滿目,「主要是因為許多牙材的專利期已經過了,」以致從瑞士、瑞典、法、德、美、韓、中國、東南亞到台灣自製廠牌,都湧進了台灣,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專科醫師甄審委員會主委蔡逸民表示,如果從全球使用來看,瑞士、瑞典這些歷史悠久的老廠牌,市佔率超過半數以上,卻相當昂貴,一顆植體動輒八、九萬。
有些後起之秀,例如以採取藍海策略的韓國廠牌為例,因為較晚進入市場,只好把價格拉低,搶食市場,等市佔率擴大之後再慢慢把價格拉高,「所以有些地方五、六萬就可植牙,」台北長庚一般牙科及義齒補綴科醫師陳雅怡解釋。
植牙市場就像買車,廠牌決定價格,有些人追求頂級品質,酷愛動輒好幾百萬元的歐洲名車,有些人偏好日系車,有些人寧可買國產車……。
以瑞士、瑞典等最古老的植牙系統來說,1965年一位瑞典教授成功在病人口中植入全世界第一支植體,追蹤40多年,患者口內植體依舊非常牢固,改寫了牙周病教科書內的治療方式,也因為這些老廠牌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追蹤研究,發表論文,包括了患者口腔骨頭的變化、植體是否會產生金屬疲乏等等,這些具體研究讓許多強調實證醫學的牙醫師敢放心使用,即使價格昂貴,仍不願意換其他較小廠牌。
也因此,在採訪過程中,問許多牙醫「合理的植牙價格是多少」時,得到的落差極大,「5〜15萬元都很合理。」再追問,既然很多製作植體的專利期已過,可以複製、販售,手術成功率也差異不大,那選什麼廠牌有差嗎?「當然有差,大廠牌有保固」、「植牙時需要的套件、零件,原廠的品質還是不一樣」、「如果你願意,東南亞國家的也可以用」、「需要更多年研究確認植體受力沒問題,要用再用」……牙醫師們紛紛表示,廠牌決定了價格,昂貴的歐美大廠牌提供更多附加價值,例如5年保固,患者憑著保證書,不論搬家或移民到海外,都不愁找不到地方維修。
別小看後續維修保固,因為千百種的植牙系統,彼此並不相容。意思是,即使手術成功了,放入嘴巴中的植體得跟著自己一輩子,經過長年使用,難免會發生螺絲鬆動、斷落或柱心壞掉,這些小小零件這時就成為關鍵,萬一原公司倒了、被併購了或賺飽收山了,廠牌消失在市場上,就買不到原始的零件,讓患者成為「植牙孤兒」。
「臨床上很多這樣的案例,實在很傷腦筋,」陳雅怡說,20年前植牙的患者因為植體出問題來求助,其實只需要幾個零件補修就可以,卻因為買不到零件了,不得已只好全部挖掉,重新植入新的系統。也因此,陳雅怡建議使用具永續經營能力的大廠品牌,即使某個系列停產了,原廠業務代表可以幫忙找,或者乾脆請原廠重新開模,長期來說「對病人比較有保障。」
混亂原因二:刻意降低成本,醫療品質堪憂
有些醫生即使使用很好的廠牌,卻因為價格昂貴,而設法從中降低一些成本,例如植體上面的保護蓋,原廠價一個2000元,當醫生幫病人植入口腔後,這保護蓋就沒有用了,有良心的醫生會直接扔掉,但有些醫生卻拿去消毒,重複使用,這樣下次就不必跟原廠購買。
別以為消毒過就沒事,歐洲有研究發現,將使用過的保護蓋消毒後,埋入大白鼠體內,對體內蛋白質仍會產生抗體,「為了病人安全,不應該使用reuse(上個病人使用過)的東西,」台大醫學院牙周病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蔡逸民說。
時間也是成本之一。
有的醫生會簡化檢查評估流程,明明病人的骨頭條件不適合進行「即拔即種」的植牙療法卻仍幫病人做;或配合一些行程忙碌、希望短時間內完成植牙的患者(以留住客戶),例如種下人工牙根之後要等三個月至半年,才能放牙冠,完成植牙,但因為貪快,植體還沒穩固、牙肉還沒恢復健康就放牙冠,一放入就因為受力過大而讓植體鬆脫,牙周組織感染、植牙失敗。還有的人即使植牙手術成功,牙醫沒有花時間跟病人詳細說明植牙後並不是一勞永逸,需要長期維護保養、教病人如何正確清潔口腔、定期回診等,一段時間後植體仍可能出問題,例如得植體周圍炎或植體鬆動,徒生醫糾事端。
「只要病人想快,我就不接,」相信慢工出細活的台大醫院前牙周病科主任劉謙美堅持,植牙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把地基處理好、打穩,就像蓋房子,要評估哪裡鋼筋(骨頭)不夠、水泥(牙周組織)不足,才能決定植入的時間、方向及植體粗細長短等。
「植牙不應該追求速度,」看到許多植牙醫療糾紛層出不窮,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建文憂心指出,重點應該在仔細評估病人的植牙條件好不好,回歸醫療品質。此外,他也丟出一個思考點:「願意讓病人指揮的醫生,你認為是具有專業的好醫生嗎?」
混亂原因三:醫生專業參差不齊
提到專業,這不僅決定了價格,也決定植牙成功或失敗。植牙費用中除了牙材(人工牙根、連接器、牙冠),另一重要影響因素是手術治療費用,這跟手術複雜度及專業技術、臨床經驗有關,有人說這就像藝術家一樣,自己訂作品價格。這也像「聘請陳長文律師跟剛考上執照的年輕律師打官司,費用當然不一樣,」黃建文譬喻。
上網打關鍵字「植牙」,相關醫學會就有20多個,到底哪個學會才「夠專業」,很難判斷。
這是因為「植牙目前沒有隸屬哪個專科,」台灣牙周病醫學會副理事長王俊程解釋。衛生署只通過三個牙科次專科:口腔外科、口腔病理、齒顎矯正科,植牙專科則由各學會自行管控發出認證。
美國牙醫學會認為植牙包括牙周、補骨、鼻竇手術、假牙製作等領域,合格的人工植牙專科醫師必須經過這些訓練。以台灣來說,較接近這完整訓練的是口腔外科、牙周病科與贋復補綴科,王俊程表示。
偏偏,有些醫生只是出國參加三、五天的超短期訓練,回來後就自稱是美國某名校醫生,讓資歷顯得很有看頭,有些醫生則是有理論卻缺乏長期實務經驗,最後倒楣的還是病人。
即使目前文獻說植牙五年成功率超過九成,「注意,這是指研究者自己操作植牙並選擇歐洲最老的廠牌,經過五年追蹤得出的,不代表所有的植牙醫生或使用任何牙材廠牌都可以這麼成功,」林口長庚牙科部副部主任沈裕福一語道破數字陷阱,他建議患者要去問醫生自己的植牙成功率。
醫師專業訓練參差不齊,也反映在診所環境上,例如設備及消毒流程不確實,醫生進行治療時沒有戴手套或戴手套時亂摸東西、手術前後沒有認真洗手,這些都易讓患者發生感染,讓植牙失敗。
手術過程的感染控制以及植牙前的牙周病治療相當重要,但有的醫生沒有徹底執行這項預備工作,讓病人口腔內的細菌量減至最低,擁有健康的口腔後再植牙,反而幫病人打雷射,透過雷射治療來加強局部殺菌,「再跟病人另外收雷射治療費用,」不願具名的牙醫師說,偏偏有些病人很吃這套,「因為可以減少治療時間。」
針對這些市場亂象,醫界憂心之餘也只能透過自律來改善,以最資深、最早建立專科認證制度的全國性學會──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來說,他們將重點放在把關專科醫師認證,所有會員入會之後要經過嚴格的篩選過程。
首先,要先通過資格審或病例審,成為研究員之後,才能參加專科醫師筆試,然後得通過病例審以及口試的重重考驗,才能取得專科認證,之後每五年還得進行專科醫師資格展延審核,才能連續保有該學會的專科醫師資格,「所以我們學會成立17年,會員1200多位,取得專科認證的只有200位左右,」專科醫師審查會委員主委蔡逸民說,17年來堅持嚴格把關,以台灣的生態環境並不容易,卻是對病人最應該做的事情。
至於費用混亂的問題,甫上任的衛生署醫事處長許銘能指出,針對醫療自費市場衍生的亂象,衛生署在今年7月26日行文給各縣市衛生局依法管理,根據醫療法第21、22條,醫療機構對於各種醫療收費必須報請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核定,「以植牙來說,費用可以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但醫療機構不可以擅立收費項目,如果有,必須再逐一報備衛生主管機關。
此外,自費收費事項應該用公告或張貼在機構明顯處,同時要開收據給患者,收據上要載明收費項目及金額,如果醫療機構違反,民眾可以跟衛生局反應。
面對自費醫療亂象,不論是醫學會加強專業自律,或政府祭出法條管理,都無法百分之百保證就醫安全,更重要的是民眾要拿回主導權,將植牙當作跟置換膝關節、開心臟手術一樣,多問幾個醫生、多觀察就診環境,既然滿街都是牙科診所,病人當然可以「貨比三家」,選擇一個兼具醫術醫德的醫生,避免讓口腔陷入危險之中。
銀行中階主管李春玲(化名)兩年前因為嚴重牙周病拔牙,為了解決缺牙問題,她決定植牙。憑著說可以「快速植牙、微創植牙」廣告文宣,她挑了一家外觀氣派、裝潢亮眼的診所,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牙齒問題,以免影響即將到來的升遷考試。醫生只花兩星期就完成植牙手術,春玲萬萬沒想到,才植入不到一個月,植體搖晃、牙齦發炎……因為感染太嚴重了,植入的6根植體必須全部移除,前前後後花了100萬元,「人財兩失」。
「無毒的家」健康生活專賣店總經理王康裕也曾遭受相同之痛。醫生沒有先處理他上顎後牙區垂直高度不足的問題,沒有先進行鼻竇增高術,就直接植入人工牙根,結果牙床因承受力不足,就像發生土石流,植體歪斜下滑、嚴重搖晃,咬合也出現問題,不容易清潔而讓他飽受牙齦疼痛、咀嚼困難、嚴重口臭的身心痛楚。
* * *
滿街的牙科診所招牌打著各種植牙廣告,例如「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全自動導引定位」、「採取最新的微創植牙技術、不痛不流血」,不僅讓人看得眼花撩亂,連價格也令人不解,從五、六萬到八、九萬,有些聲稱是頂級品質,一顆還高達25萬元。
「植牙市場現在是滿混亂的,」林口長庚牙科部副部主任、中華民國贋復牙科學會理事長沈裕福憂心嘆道,牙科已經是醫療美容的一部份了,一旦加入自費市場戰局,未來只會愈來愈亂。
在台灣,40歲以上超過九成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牙周病,如果沒及早治療,拖到最後會牙齒脫落或拔牙,而植牙在目前國際牙醫領域內堪稱主流療法,北醫口腔學院院長歐耿良就曾估計,台灣地區牙科患者對人工牙根需求量,一年高達20萬根。「大家都想搶下這塊大餅,」一位診所牙醫坦言醫界心態。
有些牙醫為了留住客戶,可以讓患者「砍價」,再從牙材、零件等不易察覺的地方把成本「吃」回來;還有牙醫為了說服患者以植牙取代傳統牙橋(固定假牙),在患者耳邊輕聲建議:「沒錢做?可以去小額貸款啊。」
不只價格亂,糾紛也不少。植牙技術在國外已有60年歷史,進入台灣也已經20年了,卻常常聽聞植牙失敗的案例,甚至打官司。根據台中市醫事法學會理事長林義城統計,植牙在牙科醫療糾紛中,多年來排名第一(約佔37%)。
三大混亂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植牙市場如此混亂,這些混亂又為民眾帶來哪些影響:
混亂原因一:削價競爭,搶食大餅
為了搶食植牙大餅,各種牙材廠牌陸續進入台灣市場。目前,光是植牙製造商全球就超過300家,開發出約600多種植牙系統,進入台灣的約有60多種系統,不論植體(人工牙根)或牙材(骨粉、骨釘、再生膜等),廠牌琳瑯滿目,「主要是因為許多牙材的專利期已經過了,」以致從瑞士、瑞典、法、德、美、韓、中國、東南亞到台灣自製廠牌,都湧進了台灣,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專科醫師甄審委員會主委蔡逸民表示,如果從全球使用來看,瑞士、瑞典這些歷史悠久的老廠牌,市佔率超過半數以上,卻相當昂貴,一顆植體動輒八、九萬。
有些後起之秀,例如以採取藍海策略的韓國廠牌為例,因為較晚進入市場,只好把價格拉低,搶食市場,等市佔率擴大之後再慢慢把價格拉高,「所以有些地方五、六萬就可植牙,」台北長庚一般牙科及義齒補綴科醫師陳雅怡解釋。
植牙市場就像買車,廠牌決定價格,有些人追求頂級品質,酷愛動輒好幾百萬元的歐洲名車,有些人偏好日系車,有些人寧可買國產車……。
以瑞士、瑞典等最古老的植牙系統來說,1965年一位瑞典教授成功在病人口中植入全世界第一支植體,追蹤40多年,患者口內植體依舊非常牢固,改寫了牙周病教科書內的治療方式,也因為這些老廠牌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追蹤研究,發表論文,包括了患者口腔骨頭的變化、植體是否會產生金屬疲乏等等,這些具體研究讓許多強調實證醫學的牙醫師敢放心使用,即使價格昂貴,仍不願意換其他較小廠牌。
也因此,在採訪過程中,問許多牙醫「合理的植牙價格是多少」時,得到的落差極大,「5〜15萬元都很合理。」再追問,既然很多製作植體的專利期已過,可以複製、販售,手術成功率也差異不大,那選什麼廠牌有差嗎?「當然有差,大廠牌有保固」、「植牙時需要的套件、零件,原廠的品質還是不一樣」、「如果你願意,東南亞國家的也可以用」、「需要更多年研究確認植體受力沒問題,要用再用」……牙醫師們紛紛表示,廠牌決定了價格,昂貴的歐美大廠牌提供更多附加價值,例如5年保固,患者憑著保證書,不論搬家或移民到海外,都不愁找不到地方維修。
別小看後續維修保固,因為千百種的植牙系統,彼此並不相容。意思是,即使手術成功了,放入嘴巴中的植體得跟著自己一輩子,經過長年使用,難免會發生螺絲鬆動、斷落或柱心壞掉,這些小小零件這時就成為關鍵,萬一原公司倒了、被併購了或賺飽收山了,廠牌消失在市場上,就買不到原始的零件,讓患者成為「植牙孤兒」。
「臨床上很多這樣的案例,實在很傷腦筋,」陳雅怡說,20年前植牙的患者因為植體出問題來求助,其實只需要幾個零件補修就可以,卻因為買不到零件了,不得已只好全部挖掉,重新植入新的系統。也因此,陳雅怡建議使用具永續經營能力的大廠品牌,即使某個系列停產了,原廠業務代表可以幫忙找,或者乾脆請原廠重新開模,長期來說「對病人比較有保障。」
混亂原因二:刻意降低成本,醫療品質堪憂
有些醫生即使使用很好的廠牌,卻因為價格昂貴,而設法從中降低一些成本,例如植體上面的保護蓋,原廠價一個2000元,當醫生幫病人植入口腔後,這保護蓋就沒有用了,有良心的醫生會直接扔掉,但有些醫生卻拿去消毒,重複使用,這樣下次就不必跟原廠購買。
別以為消毒過就沒事,歐洲有研究發現,將使用過的保護蓋消毒後,埋入大白鼠體內,對體內蛋白質仍會產生抗體,「為了病人安全,不應該使用reuse(上個病人使用過)的東西,」台大醫學院牙周病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蔡逸民說。
時間也是成本之一。
有的醫生會簡化檢查評估流程,明明病人的骨頭條件不適合進行「即拔即種」的植牙療法卻仍幫病人做;或配合一些行程忙碌、希望短時間內完成植牙的患者(以留住客戶),例如種下人工牙根之後要等三個月至半年,才能放牙冠,完成植牙,但因為貪快,植體還沒穩固、牙肉還沒恢復健康就放牙冠,一放入就因為受力過大而讓植體鬆脫,牙周組織感染、植牙失敗。還有的人即使植牙手術成功,牙醫沒有花時間跟病人詳細說明植牙後並不是一勞永逸,需要長期維護保養、教病人如何正確清潔口腔、定期回診等,一段時間後植體仍可能出問題,例如得植體周圍炎或植體鬆動,徒生醫糾事端。
「只要病人想快,我就不接,」相信慢工出細活的台大醫院前牙周病科主任劉謙美堅持,植牙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把地基處理好、打穩,就像蓋房子,要評估哪裡鋼筋(骨頭)不夠、水泥(牙周組織)不足,才能決定植入的時間、方向及植體粗細長短等。
「植牙不應該追求速度,」看到許多植牙醫療糾紛層出不窮,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建文憂心指出,重點應該在仔細評估病人的植牙條件好不好,回歸醫療品質。此外,他也丟出一個思考點:「願意讓病人指揮的醫生,你認為是具有專業的好醫生嗎?」
混亂原因三:醫生專業參差不齊
提到專業,這不僅決定了價格,也決定植牙成功或失敗。植牙費用中除了牙材(人工牙根、連接器、牙冠),另一重要影響因素是手術治療費用,這跟手術複雜度及專業技術、臨床經驗有關,有人說這就像藝術家一樣,自己訂作品價格。這也像「聘請陳長文律師跟剛考上執照的年輕律師打官司,費用當然不一樣,」黃建文譬喻。
上網打關鍵字「植牙」,相關醫學會就有20多個,到底哪個學會才「夠專業」,很難判斷。
這是因為「植牙目前沒有隸屬哪個專科,」台灣牙周病醫學會副理事長王俊程解釋。衛生署只通過三個牙科次專科:口腔外科、口腔病理、齒顎矯正科,植牙專科則由各學會自行管控發出認證。
美國牙醫學會認為植牙包括牙周、補骨、鼻竇手術、假牙製作等領域,合格的人工植牙專科醫師必須經過這些訓練。以台灣來說,較接近這完整訓練的是口腔外科、牙周病科與贋復補綴科,王俊程表示。
偏偏,有些醫生只是出國參加三、五天的超短期訓練,回來後就自稱是美國某名校醫生,讓資歷顯得很有看頭,有些醫生則是有理論卻缺乏長期實務經驗,最後倒楣的還是病人。
即使目前文獻說植牙五年成功率超過九成,「注意,這是指研究者自己操作植牙並選擇歐洲最老的廠牌,經過五年追蹤得出的,不代表所有的植牙醫生或使用任何牙材廠牌都可以這麼成功,」林口長庚牙科部副部主任沈裕福一語道破數字陷阱,他建議患者要去問醫生自己的植牙成功率。
醫師專業訓練參差不齊,也反映在診所環境上,例如設備及消毒流程不確實,醫生進行治療時沒有戴手套或戴手套時亂摸東西、手術前後沒有認真洗手,這些都易讓患者發生感染,讓植牙失敗。
手術過程的感染控制以及植牙前的牙周病治療相當重要,但有的醫生沒有徹底執行這項預備工作,讓病人口腔內的細菌量減至最低,擁有健康的口腔後再植牙,反而幫病人打雷射,透過雷射治療來加強局部殺菌,「再跟病人另外收雷射治療費用,」不願具名的牙醫師說,偏偏有些病人很吃這套,「因為可以減少治療時間。」
針對這些市場亂象,醫界憂心之餘也只能透過自律來改善,以最資深、最早建立專科認證制度的全國性學會──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來說,他們將重點放在把關專科醫師認證,所有會員入會之後要經過嚴格的篩選過程。
首先,要先通過資格審或病例審,成為研究員之後,才能參加專科醫師筆試,然後得通過病例審以及口試的重重考驗,才能取得專科認證,之後每五年還得進行專科醫師資格展延審核,才能連續保有該學會的專科醫師資格,「所以我們學會成立17年,會員1200多位,取得專科認證的只有200位左右,」專科醫師審查會委員主委蔡逸民說,17年來堅持嚴格把關,以台灣的生態環境並不容易,卻是對病人最應該做的事情。
至於費用混亂的問題,甫上任的衛生署醫事處長許銘能指出,針對醫療自費市場衍生的亂象,衛生署在今年7月26日行文給各縣市衛生局依法管理,根據醫療法第21、22條,醫療機構對於各種醫療收費必須報請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核定,「以植牙來說,費用可以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但醫療機構不可以擅立收費項目,如果有,必須再逐一報備衛生主管機關。
此外,自費收費事項應該用公告或張貼在機構明顯處,同時要開收據給患者,收據上要載明收費項目及金額,如果醫療機構違反,民眾可以跟衛生局反應。
面對自費醫療亂象,不論是醫學會加強專業自律,或政府祭出法條管理,都無法百分之百保證就醫安全,更重要的是民眾要拿回主導權,將植牙當作跟置換膝關節、開心臟手術一樣,多問幾個醫生、多觀察就診環境,既然滿街都是牙科診所,病人當然可以「貨比三家」,選擇一個兼具醫術醫德的醫生,避免讓口腔陷入危險之中。
參考資料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188&fullpage=tru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