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調理、恢復氣血及體力,預防女性身體損傷,以強化體質
坐月子是中國傳統的習俗,其由來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時期,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候的人,環境不好,營養不佳,很少有機會能均衡攝取營養。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使得婦女在家也不具地位。那時坐月子的意義是犒賞婦女達成任務,透過儀式示意產婦母以子貴,地位從此不同,另一方面也有為產婦補充營養的意涵。
隨著時間演變及社會型態的變遷,現在坐月子最大的意義,就是做好產後調理、恢復及預防婦女身體的損傷,並進而達到強化體質的目的。
妊娠期體質燥熱,生產時氣虛血瘀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女性從十月懷胎到生產,體質特性經歷重大變化。妊娠期間,孕婦的新陳代謝呈現亢奮狀態,是一種「氣有餘」的表現。中醫有「氣有餘便是火」的說法,故妊娠期的婦女多呈現燥熱體質。
分娩時,產婦大量出血、出汗,過程中的劇痛與體力的耗費,往往造成陰血虧虛、元氣耗損、百脈虛空等現象,從中醫觀點來看,產後婦女體質屬於「多虛多瘀」的特性。
生產過程中用盡氣力,可能傷及脈絡,導致瘀血停留,加上身體內部呈現「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使得產婦大半有氣虛、氣滯的情形發生。當血液推動運行無力,停留在脈管中,更會加重產婦瘀血症狀,引發一連串的不適,此時產婦常有貧血、產後子宮縮痛、便祕、乳汁分泌少等現象。坐月子最主要的目的除了要強健身體、促進復原,同時也是為了要預防或消除以上諸多的產後不適。
產後坐月子,幫助恢復氣血與體力
懷孕使得孕婦生理各系統產生巨大變化,產後需要6~8週的時間才能恢復,故從中醫觀點來看,產後是調養產婦筋脈氣血最佳的時機,必須利用產後一個月時間,好好調理,攝取充足的營養,才能恢復氣血與體力,因經歷生產所耗損的體內器官也才得以康復。若坐月子期間沒有好好調理,往後容易有腰痠背痛、頭暈、皮膚鬆弛、風濕、怕冷、乳房下垂、內臟下垂、子宮下垂、月經不順等後遺症。
我國坐月子歷史悠久,有許許多多的規矩與習俗,對照古今生活條件的改變,有些坐月子「禁忌」可以適當調整,因時制宜。坐月子的確是婦女健康再加分的重要時段,建議產婦及家人們多用心,好好瞭解傳統的內涵,瞭解哪些規範是必須遵守的,哪些是傳統不足必須補強的,哪些可以用更現代的方式取代,進而讓產婦能夠舒適自在地坐月子。
坐月子應視自身的體質進補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每位產婦的體質皆不同,坐月子的飲食、藥材必須隨著產婦體質而有所調整,以免適得其反。建議坐月子期間的進補藥材,應由中醫師診斷後,再開立藥材進補。
參考資料
http://www.welike.tw/knowledge.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