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失智症病人愈來愈多,除了仰賴西醫治療外,中醫對於失智症也有不少研究,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寶華表示,尤其對於氣虛血虛型的失智症,就是心臟無力、記憶力下降所引起的腦部退化,效果較為明顯。失智症其實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位在腦,但其實與心肝脾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建議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中醫觀點來看,失智症通常會伴隨其他病症,林寶華說,以血管型失智來說,經常合併三高,高血糖可能胰臟發炎、代謝不良,高血脂代表肝分解功能減退,治療方向以清熱解毒為主,所以生活上建議吃天然食物、正常作息來調整腦部代謝。另外從症狀來看,失智症又可分虛證、實證和虛實夾雜,虛證症狀包括沉默寡言、神疲乏力等,實證則出現躁動不安、幻覺等有攻擊傾向的行為,臨床上以虛實夾雜多見。
調理失智症可從虛、實證下手,中醫師林久乃表示,虛症病患,為了增加記憶力和血管循環,可開右歸飲左歸飲、聖愈湯等;實症病患,為了調節神經內分泌代謝,可開乳沒四物湯、黃連解毒湯等,由中醫師來調配。另外若想預防失智,建議民眾服用人蔘,可補元氣、修復功能衰退的神經細胞,黃耆能抗發炎,天麻活絡腦部血液循環以及紫蘇籽油的Omega-3含量也很高。
除了靠藥材,調理上也可搭配針灸,部位多在腦部,林久乃指出,百會穴(頭頂正中,雙耳耳尖連線交點)、神庭穴(額頭上方0.5寸)等穴位,可刺激大腦功能,活化腦部血液循環,具有醒腦開竅效果。不過失智症患者對於改變的適應力不佳,家屬在看診前,需告知患者可能會針灸並陪同就醫,讓患者有心理準備,避免畏懼治療發生意外。
中醫師詹益能說,預防失智敲打腳底板也有成效,例如用手握拳敲打湧泉穴(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前三分之一處)、然谷(足內側緣,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每次十下,因為腳底經絡會通往頭部,有助促進循環。
失智症病患平均壽命很長,重度失智症患者,臨床上常因為情緒不穩不吃藥,因此即便使用中醫調理,效果也不見得顯著。林寶華建議,中醫若能及早介入,並與西醫同步調理,每周依照患者病程變化,進行評估調整用藥,輕、中度失智症病患,病情延緩較明顯,建議治療期至少半年。
對中醫調理失智症有興趣的民眾,可參考
參考資料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8/256477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