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發達,人工生殖醫學也同時得到長足的進展。但這些人工生殖技術有可能只是不孕症夫婦眼中虛假的海市蜃樓而非真實的救命仙丹。 許多新技術只是用行銷包裝的方法一再宣傳而已, 病人其實不應有過度的期望。 以行之有年的人工協助生殖科技試管嬰兒為例,即使再加上較新的技術,如單一精蟲顯微注射技術,改善精卵受孕能力,始終很難突破3成左右的成功率。 即使許多科技朝向改善不孕治療中最棘手的問題──卵子老化與胚胎著床,但研究已經進行20多年,也似乎沒什麼重大的進展,以「醫學倫理」觀點出發的醫事法律,也同時阻礙了醫學技術的進步。
社會型態的變遷以及教育年限大幅度地延長造成晚婚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許多人天真的認為: 結婚之後生小孩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因此對於晚婚會造成生殖能力下降的這件事完全失去了應有的戒心。 他們認為即使是晚婚或有生育的問題,有了21世紀的醫學技術,一切惱人的問題理應迎刃而解。 直到結婚多年卻生不出小孩,才發現原來不孕症是如此普遍。 很多人常常以為「不孕症很容易治療,晚生應該沒有太大問題」其實是一個極端錯誤的認知。 世界各地的媒體常常報導名人、明星過了40歲甚至50歲還生下小孩的新聞。 各種介紹不孕症治療的報導當中,主角大多是不孕症治療成功的例子。 但事實的真相是: 常常發生的事不會上新聞, 很少發生的事才會上新聞。 在那些成功治療不孕症案例的背後,其實有更多「不孕症」治療失敗, 飽嚐生理痛楚與希望落空的夫婦們,躲在不為人知的角落中暗自哭泣。 更何況,大多數的平凡大眾並未俱備與那些名人、明星們相同程度的財力以及醫界人脈。
常常見到罹患不孕症的夫婦為了求子,花了兩三年甚至十幾年,花費幾十萬到一兩百萬,從二十幾歲治療到四十幾歲的情形都普遍存在社會當中。 不孕症治療的過程,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抗戰。 因為治療的不確定性實在太高,也帶給那些夫婦們重大的焦慮感。 一般接受治療的夫妻當中,通常是太太的期待會比先生還高,一旦治療失敗,太太往往比先生還要失望。 「每次看到月經來就很想哭」是每個月都期待懷孕的不孕症病人的共同心聲。 治療到最後, 很多不孕病人都覺得「生小孩」這件事是他們一生當中最挫敗的一件事。 一次治療比一次治療期待高, 如果還是不成功, 失敗的挫折感也就一次比一次更大。 渴望小孩卻生不出來, 一連串的疑問便接踵而至。 「為什麼別人都能輕鬆擁有小孩,而我卻沒有?」 「為什看在別人眼裡是起來生小孩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而我卻無論如何努力也辦不到?」 這些內心忿怒而且無力的嘶吼常常在不孕症的病人心中不斷出現, 並且揮之不去。
參考資料
http://www.eastern-herb.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infertility&PartPage=3